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和异型增生常被称为胃癌前病变, 目前西医尚无理想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方法,中医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中医认为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根据其病机及演变规律, 常有益气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胃癌前病变。
胃癌(GC)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我国癌症第2位,居世界第3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胃癌发生之前,多经历被称为胃癌前病变(PLGC)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IM)及胃黏膜异型增生(Dys)阶段,有效逆转PLGC及抑制GC的发生成为GC防治的关键。
西医针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主要以抗Hp、抗胆汁反流等为主,患者依从性差、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多,临床疗效不满意, 而中医药在CAG伴癌前病变的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优势,甚至可以减缓癌变进展。一、中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中医学尚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前病变此类病名的记载,其常常以反复发作的胃脘胀满、胃脘痛为主症,亦可伴有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常将胃癌前病变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痞满”“嘈杂”等范畴。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相关,其病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胃络瘀滞、痰气壅塞等。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不外乎外毒、瘀血、气滞、痰湿、湿热等。
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应抓住其病机及演变规律,着眼于整体,与个体辨证论治相结合,不仅可以显著改善临床不适症状,且对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起到有效逆转作用。
二、古代医家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伤寒论》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至邪气内陷,结聚于胃脘,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发病。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气机阻滞。
《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损肝伤脾,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病。
三、现代医家的认识
目前各方医家对于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并无统一共识,各个医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对病因病机的总结也见仁见智。
王伟等、宋螣等认为毒邪与湿热痰瘀交结、蕴阻胃络,致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变证丛生。
沈舒文教授认为,久病多虚,但虚中常兼滞,他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是脾胃虚损兼有气滞、湿滞、食滞、络滞的滞损交夹。
白长川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因滞而虚”、“因滞而热”,核心在于“滞”,当从胃滞虚热论治。
朱方石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基于脾胃虚弱,脾以气虚为主,且血瘀阻络贯穿本病发展始终,并影响着萎缩的进展、肠化和异型增生。
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以脾胃虚弱为主,脾为气虚,胃为阴虚,阴阳同病;久病成瘀,瘀滞日久化湿化热成毒。
李军认为伏邪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关系密切,是导致疾病迁延反复的重要因素, CAG内有湿痰、血瘀,外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正虚邪恋为其病机核心。
姜树民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邪毒内蕴、内伤饮食、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久病入络,瘀血阻滞为其基本病机,湿热内郁,因郁变瘀,郁热熏蒸则血败肉腐。
四、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方法
1、益气扶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胃癌前病变主要与情志失调、内伤饮食、药物所伤、劳倦过度、外邪犯胃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上述病因可损脾伤胃,致脾失健运,胃气失和。 一旦脾气亏损,胃失濡养,就容易产生气滞、湿阻、寒凝、血瘀、火郁等各种病理产物,因此临床常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即脾气虚、胃阴虚,因此很多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中,益气扶正为不可缺少的治疗原则。
寇媛等认为,胃癌的发生以脾虚为本,故应采用健脾养胃,培补中土之法,以滋气血生化之源。
现代研究表明,脾虚症状与胃的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
因此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时,往往会使用人参、白术、黄芪等益气健脾的药物。
现代药学研究显示:许多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等可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及抗原提呈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芪还能营养濡润胃黏膜,保护胃腺体,能改善细胞营养,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能量代谢,促进癌前细胞的凋亡。
白术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抑制代谢活化酶,并有抗肿瘤作用。
2、活血化瘀
叶天士云:“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由此可见,在胃癌前病变中,血瘀也是其重要的病机之一,血瘀则气滞,气郁化火,瘀热内阻造成胃络损伤,出现肠化、不典型增生。
在治疗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局部胃黏膜的血供,纠正缺血缺氧,改善微循环,能够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从而提高局部免疫能力,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的逆转。
张声生教授认为瘀血阻络是CAG及PLGC的中心病理环节,贯穿疾病的始终。
本病病程漫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情志、饮食、劳倦诸因伤胃,使和降失司、胃气阻滞而瘀。
临床上,观察CAG及PLGC患者口唇多呈暗紫色或暗红色,舌下脉络迂曲增粗,内镜下所见胃黏膜粗糙,呈颗粒样增生,病理组织学可表现为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此皆为瘀血阻络的表现。
故治疗过程中,应抓住疾病转化的关键 ,以活血通络为要,给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粉、川芎、郁金、红花、三棱、莪术等。
众多现代研究均已表明,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胃黏膜血流、组织缺氧状态,并可逆转胃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对于胃癌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数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当归、川芎、丹皮、三七能改善胃黏膜血流量, 增加组织血液灌注,促进炎症吸收以及萎缩腺体复生。
在王炳予等的研究中,三七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将黄芪、三七配伍能够能通过促进胃黏膜的腺体分泌,上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Gli-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水平,从而起到改善CAG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的作用。
莪术性温,归肝、脾经,具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 《本草备要》:“莪术,消瘀通经,开胃化食”。莪术中所含的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为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抗癌成分,它们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多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在张玉禄等的研究中,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PLGC大鼠早期细胞凋亡均有抑制作用。
3、清热解毒
“毒”作为致病邪气,可分为内、外两种。外毒指外感六淫过甚,或疫疠之邪 。内毒指外邪内侵,久而不除,可以蕴积成毒,这类毒邪或因盛而变,或由微及渐,因积而成。
另指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障碍,机体内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于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的因素。
故毒邪侵人或起病急骤,变化迅猛;或病情缠绵,与痰、湿、热、瘀之邪相兼,胶结顽固,纠缠难愈。
无论外感六淫、饮食失调、情志失宜均可损伤脾胃,在脾胃虚损的基础上,毒邪蕴积于胃内,与湿热痰瘀胶结,蕴而不解,久而入络,耗伤胃气,而致导致胃络失养,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毒邪日深,正气愈损,最终导致了胃黏膜细胞发生癌变。
庞立伟等认为,胃癌前病变发展及演变过程,各种内外之邪,特别是毒邪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过程中,清热解毒药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少专家认为,HP是中医学“湿热邪毒”的一种,参与胃黏膜的损伤,是引起胃黏膜发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的重要因素。
通过抗HP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因此,无论从中医学角度还是现代医学观念,在胃癌前病变防治过程中必须注重祛邪解毒,常常给予蒲公英、黄芩、黄连、连翘、蛇舌草、藤梨根等清热解毒药物。
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具有抑制HP的作用。沈舒文教授认为“毒瘀交阻”是PLGC发生癌变的核心病机,他的临床研究成果金果胃康基本方的治法立论即是建立在毒瘀交阻、胃气郁结证的治疗思路基础上,具有解毒化瘀,行气散结的功效。
其君药半枝莲辛微苦凉,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针对主要病机,清解滋胃毒邪,消散胃络凝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枝莲有调节免疫作用,可增强体内巨噬细胞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免疫监视能力,防止胃癌发生。
小结
胃癌前病变的病机往往虚实夹杂,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具体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应着眼于整体,抓起病机变化和演变规律,辨病与辩证相结合,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原则, 从而做到有效的防治癌前病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