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排球联赛决赛中,东郊队夺得冠军。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以下简称海南“村VA”),已经在文昌满城狂欢和网络红火喧闹中落幕。它不仅在海南排球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我们留下更多思考。
【资料图】
网络和现实中的看球热潮,央视、新华社等央媒的积极关注,各路明星、网红的造访……可以说,海南“村VA”比预想的更加火爆,海南排球、文昌排球已经一定程度上成功出圈。
这是海南“村VA”最直接的成就,也让海南“村VA”、文昌“村VA”自身成为有知名度的IP。
1分钟超长回合领略海南“村VA”总决赛魅力。
在这一过程中,它还具有明显的连带综合效应:给文昌百姓带来节日般的欢乐,在出人意料的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和旅游经济,更是进一步宣传了这座城市,并给海南添加新的文化品牌,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一问,为什么是海南“村VA”?为什么是今年这个时刻?
梳理直接的动因——
一是,贵州“村BA”火出圈,为海南“村VA”直接提供了“创意”。人们发现:看起来并不高大上、充满泥土味、群众自娱自乐的赛事,可以拥有巨大的传播力,非同一般的能量。
二是,“矮人一头”、业余球员组成的海南队,竟然战胜了职业队伍,在中国首届男子九人排球精英赛夺冠,造成了一定传播热潮,让许多人重新发现了海南排球。
——这是催生、助推海南“村VA”的契机,是其生成的“理论内核”。
再看看海南“村VA”本身,可谓“民间赛事,还可以这样办”——又“土”又“潮”。
“土”——不走正式比赛的六人制,而是采取具有传统的九人制;不办在体育场馆,而是办到乡镇群众身边、办在露天场地;可以光脚比赛;啦啦队可以在场地边敲锣打鼓……凡此种种,都让群众感到亲切,为群众所喜爱,体现了赛事的“草根性”“村性”,也即群众性。
前中国女排队长、里约奥运会冠军魏秋月,前女排国手、亚运会冠军李颖亮相海南“村VA”决赛之夜,与现场观众互动,送出签名排球,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潮”——在基本思路上,一开始就明确,不是单纯地举办比赛,更要塑造海南“村VA”品牌IP;不仅打造赛事,更要打造可以带动群众生意和吃喝玩乐的文体盛宴。
相比民间自发偶发的比赛,本次赛事具有联赛特性:队伍多、周期制、时间长,有规模效应,这是引发关注度的基础。
在传播手段上,组织了众多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及各类宣传,在手机端、电视端均可观看,切切实实让百姓感觉在身边看到“电视上的比赛”。
更值得注意的是,赛事没有像以往那样两方分胜负完事,而是明显借鉴了美国 NBA等现代赛事流行的娱乐模式,并融入“土”的元素:有文娱表演,有明星助阵,每场评选最佳球员,把文昌鸡等“土味”产品作为奖品,可谓非常好玩。这是海南“村VA”的“现代性”。
在这背后,我们还应注意到海南“村VA”走红的“幕后推手”。海南省级主流媒体作为赛事主办方之一,不仅自身不遗余力持续开展了大量鲜活深度的宣传,也组织发动了国内各路媒体宣传报道,造就了巨大的传播力。
赛场外大批球迷观赛。
海南“村VA”在丰富群众生活、宣传海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提振旅游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多重意义,此前已有众多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上述分析,实质上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南、文昌排球在民间很普及,但此前却不能火出圈?
在更广的范围上,也等于给我们抛出问题:我们是没有能火的资源,还是没有重新发现资源的眼光?是没有流量,还是没有打造流量的手段?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群众基础的资源,把尊重群众意愿的“接地气”和创新发展思路的“造流量”结合起来,值得各地方各部门好好琢磨。
现场球迷“争球”。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