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公司工作人员利用高密德隆翻转犁耕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村3500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出去了,已经与蒙禾塔拉草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村民们也都拿到了土地承包款。”看着各家零散的小片耕地变成连片平整的土地,九原区哈业胡同镇乌兰计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侯咏梅喜笑颜开。她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好山好水种出来的玉米一定很好吃”。
这是九原区土地流转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九原区积极倡导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展规模化种植、引进现代农业项目,加快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非粮化等问题,稳步提升规模经营质量,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流转到底好不好?”“把地租出去划不划算?”侯咏梅还记得,企业要集中承包村里部分农地的消息传出后,村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对着流转方案讨论得热火朝天。乡亲们也经常上门询问,大家都很感兴趣,想问个究竟。于是,村“两委”干部、村小组带头人第一时间向大家进行解释。
就这样,村“两委”干部、村小组主动当起宣传员,把政策形势、利弊风险讲透彻,化解了村民心中的疑虑。同时,他们也化身联络员,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在民主决策的同时做到灵活调配,实现村民个人和村集体利益的平衡。
侯咏梅帮每家每户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自己耕种,减去成本一亩地每年收入500元左右,一个村民4.5亩土地,每人每年收入2000多元,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6000多元,单打独斗很辛苦、靠天吃饭收益差;将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每年租金就有1400元,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近19000元,省心省力有保障,还可以腾出人力干别的。”大伙一听,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
土地流转,不仅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还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保障他们的生活。事实上,土地流转出去了,村民除了地租,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收。部分村民受雇参与场地平整,承包公司还承诺,开展规模化种植后,优先招聘本村有种植经验技术、已流转土地的农民做田间管理,相当于一个人可以拿到两份收入。不种田的人也有出路,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不管是进厂当普工,还是灵活就业打小工,就近找工作都不难。”侯咏梅说。
“打工不出门,种地也分红。”就这样,经过讲解、示范,没了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把自家的地“托管”给第三方,腾出手来安心奔“钱”程。
“以前我们自己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今年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我们腾出时间可以出去打打零工,还能多挣四五万元,土地流转我觉得挺好。”乌兰计一村村民杨伟民高兴地说。
“我们计划每年每亩地使用75斤至100斤有机肥,把承包的土地进行养护、优化、改良。”乌拉特前旗蒙禾塔拉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伟说,“公司耕种土地能够做到控水、控肥、控膜、控药,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力,减少土壤板结,达到保水保肥的效果。”
“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释放土地价值的必然要求,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花大力气宣传讲解,挨家挨户说通说透,把疑惑解答清楚,把账算明白。”哈业胡同镇党委书记赵治国说,2015年以来,该镇首先对乌兰计一村3500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并且组织对外流转。截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5万亩以上,整村流转初见成效。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对柴脑包村正在高标准农田改造的1万亩土地进行对外流转,力争2024年全镇耕地对外流转总量达2.5万亩以上,想尽办法让群众增收致富。
土地流转巧生金,“转”出发展新天地。据了解,目前九原区共有耕地三调面积35.8万亩,家庭承包地15.9万亩。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8.5万亩,其中家庭承包地流转1.2万亩,集体土地流转7.3万亩,占耕地面积23.74%。流入到农牧业企业2.2万亩、农牧民合作社0.9万亩、种植养殖大户1.5万亩、家庭农场等3.9万亩,主要以出租、转包等形式进行流转。
九原区农牧局局长布呼格吉乐说:“下一步,九原区农牧局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开展洽谈,尽快确定合作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同时,我们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全产业链打造紧密结合,进一步改善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现有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文/记者:张婷婷;通讯员:贾渊渊;图/通讯员:贾渊渊;编辑:张飞;校对:王振伟;审核:贾星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