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磨二十余载的吉利,正在进入加速爆发期。
【1】
4月24日,吉利银河L7首车于吉利陕西宝鸡智能工厂下线。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首款车型,L7承载着吉利品牌迈上新台阶与电气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重担。
【资料图】
在吉利这颗大树下,几何、极氪、极星、睿蓝、路特斯、雷达等新能源品牌相继落地。从整体发展节奏来看,吉利集团旗下的品牌往往呈现黑马之姿,如极氪、极星等品牌虽入局时间较短,却呈现出了极强的发展后劲。
同时,伴随着吉利整体新能源布局的完善,业内外对银河这个从诞生之初就饱含话题性的新能源系列,更是寄予了厚望。
近年来,继美国福特发明车装配流水线、欧洲多品种生产方式与日本丰田推出精细化生产之后,汽车行业迎来了这场从根本上改变造车思路的变革。
在这场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第四次革命”中,围绕三电及用户体验打造的技术正在成为发展核心。其中,以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构建的纯电平台架构正在成为第四次浪潮的浪尖。而纵观吉利的新能源转型之路,这种平台架构能力的打造,甚至要追溯到13年前。
2010年3月28日,吉利正式签订收购沃尔沃的协议。彼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兴未艾,处在历史跃迁裂缝中的吉利,在完成这场著名的蛇吞象收购后,开始了一场蛰伏与蓄力并存的旅程。
这一时期,新能源浪潮开始暗流涌动,蓄力已久的吉利顺势吹起了向新能源转型的冲锋号,伴随着两次“吉利蓝色计划”的推行,吉利陆续在制造工厂、全球化布局体系与平台架构研发能力上多维发力。
2013年2月,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在哥德堡成立,它整合了吉利和沃尔沃的优势资源,用于开发下一代中型车模块化架构和关键部件,开发的标志性成果就是CMA架构,本次吉利银河L7采用的e-CMA智能电混架构就是在此技术上发展而来。
同年,在本次吉利银河首车下线中崭露头角的宝鸡智能工厂正式落地宝鸡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有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整车四大主要工艺用房,具备双班年产20万台整车的生产规模。
而在与沃尔沃达成最终合并方案后,双方宣布将聚焦于汽车的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前瞻性技术,以及动力总成、三电技术和高度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实现整合价值的最大化。吉利的整体技术规模再上一个台阶。
【2】
十数年的技术沉淀,为吉利的新能源转型铺开了一条阳关大道。
就拿新能源汽车目前的绝对核心电池来说,有两个话题至关重要,其一是续航,在这个维度上衡量好坏的标准与智能手机一样,用的时间越长、充电速度越快就越好;其二则是更为根本的安全问题,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都稳居第一顺位。不过,目前对于电池安全的衡量标准往往不像续航那么直观。
通常来说,国产企业目前对于电池安全的塑造往往聚焦于电池本身,通过针刺、火烧等各项严苛的测试证明电池的稳定性。但事实上,汽车产品作为一个大的整体,各个环节复杂且紧密,专注于电池本身安全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的安全需要一套以电池为中心,以整车软硬件为协同的保障系统。
拿本次的吉利银河L7搭载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来说,该系统是针对电池乃至电控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它在防止电芯自燃的基础上关注着电池包Pack、电池模块,以及电控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避免车辆托底导致电池组或电控系统失控,整车笼式防护用了高钢材料,在吉利银河的托底测试中,率先实现20公里的托底无损成绩,佐证了它在防御结构层的安全性。即便车辆发生托底碰撞,也可以避免电池因撞击失控或电控系统受损。
此外,吉利的雷神电混技术再一次升级,通过自研燃烧控制技术,使强台风式缸内滚流运动,缸内混合气流速度为300m/s,达到亚音速的水平,整体节能与性能水平进一步优化。
银河N OS系统、开放生态多端融合......在新能源核心技术持续爆发的基础上,吉利正在将原本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以此来带动行业内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
对吉利而言,保持竞争力的底层逻辑,就是为用户提供远超其价格的“高价值产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同样的,作为吉利新能源发展的行动宣言,背靠吉利体系化力量的吉利银河正在尝试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价值向上”的新阶段。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研发投入达到83.9亿元,同比增长51%;技术授权收入达到16.6亿,同比增长29.9%。
在此基础上,“智能吉利2025”战略快速落地,吉利已围绕大出行领域构建起智能架构、芯片、操作系统、智算中心、智能驾驶和低轨卫星在内的智能科技生态网,旨在将汽车打造成“天地一体、万物互联”的超级智能终端,将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自由的智能出行体验。
如今,将吉利新能源技术集大成的吉利银河系列跃进历史长河。车轮滚滚中,已经被认证了数次的吉利模式与蓄势待发的吉利银河系列,能否在剩下的窗口期中完成关键转身,将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业格局的走向。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