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袁中道,字小修,一作少修,明代著名文学家。袁中道对济南风光的喜爱,不仅在于他毫不吝啬的赞美,更有对极致美景求而不得的惋惜。
摄影:李锋
(相关资料图)
袁中道十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参加科场考试,却屡次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袁中道终于考中了进士。此后,他先后担任过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
袁中道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同为我国古代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领袖。他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拟古行为,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晚年他又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了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他的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其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为清新,今人将其著作合辑为《珂雪斋集》三册。
摄影:王琴
袁中道性格豪爽,喜交游,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记游文字。他在考中进士后的次年春天入京候选,当年秋天被授为徽州府教授,遂于十月十日离京南下,打算至徽州采石矶过年。
在南下途中,他路过济南,应在济南为官的友人李梦白的邀请,在济南盘桓了数日,其间先后游览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珍珠泉等名胜。据袁中道在其日记《游居柿录》和游记《趵突泉记》中所述,当他出都南下过齐河后不久,李梦白即派使者到途中相迎,邀其到济南“一晤故人”,袁中道欣然答应了。到济南后,袁中道没有立即入城,而是宿于城外趵突泉边的历山书院。
历山书院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建,原位于今天趵突泉东,是当时济南最大的书院。书院内有轩室廊庑、亭台楼阁、绿柳翠竹,以及金线、柳絮等名泉,错落散布。
摄影:王琴
据袁中道在文中所记,他到历山书院后,“见右为趵突泉,泉有三,上沸可三尺。依泉有水草,冬夏青青”,便“未及饭,即走泉上”,见“泉凡三,逆腾而上。远视之,若三鹤翔舞;若白莲大于车轮,盛开水涯。近即之,其下如有伏械,令其跃而过颡;如有洪炉,日夜烹炼,急而涌沸,声闻数里。旁有草类蒲,时已入腊,秀碧可餐”。
当天,其友人李梦白、毕孟侯又邀袁中道宴饮于大明湖上。当时的大明湖并非如今天这般湖光浩渺、碧波万顷,而是大部分湖面为私人所有,阡陌纵横,地主栽种芦苇为界,只有几条水道在湖中曲折穿行,人们的视线被芦苇树木遮挡,不能极目远眺。
摄影:李锋
在《大明湖记》一文中,袁中道记述了自己当时对大明湖的观感:“湖在郡城内西北隅,一名西湖。其半犹浩白,一壑可泛;而其半为规菱藕之利者,畦分塍列,如白地明光锦,变为百结衲衣,殊可惋惜。”
在《游居柿录》中,袁中道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城中一片湖雪,极为可观。但塍界如织,有碍湖光耳。”如此大好湖光,竟像百衲衣一般难看,他感觉很是遗憾。
摄影:李锋
关于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之游,袁中道除在前面所引及的日记和游记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之外,还作有《趵突泉,兼呈大中丞李梦白、直指毕东郊二先生》四首。
袁中道此次历下之行虽然只有短短数日时间,但是在济南与故友重逢欢聚,再加上济南的湖泉胜景,还是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此后在给王象春、汪可受、毕懋康等人的书信中,他曾数次提及这次济南之游。
第二年年底,袁中道还曾有过一次济南之行,并创作了数首(篇)题咏、描绘趵突泉、大明湖的诗文,可见袁中道对济南风光的喜爱。
来源:天下第一泉
标签: